搜索
登录/注册

中华儿慈会回家的希望项目“青春不留痕”青少年防拐骗心理课暑期班圆满收官

中华儿慈会
中华儿慈会 2025-08-12
收藏
分享

图片 1.png

2025年7月23日至2025年8月6日,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华儿慈会)回家的希望项目开展的“青春不留痕”青少年防拐骗心理课暑期班圆满完成三期课程。

“青春不留痕”青少年防拐骗心理课是中华儿慈会回家的希望项目针对10-16 岁未成年人开发的心理学课程,用三节心理课培养孩子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及与陌生人交流时如何增强风险意识。同时,引导孩子及学校、家庭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老师通过心理需求和社会选择理论,阐述如何保护青少年安全,提升青少年的安全意识,预防拐骗事件的发生。


 

课程一:我们是如何成为“猎物”的

 

图片 2.png

7月23日,“青春不留痕”青少年防拐骗心理课的第一节课由心理专家王金凤老师主讲,主题为“我们是如何成为‘猎物’的”。她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切入点,通过生动案例,深入讲解了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需求的驱动机制。王金凤老师指出,许多看似危险的行为,实则源于某种需求的推动。因此,帮助学生学会觉察自身需求,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是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也是避免成为“猎物”的重要前提。


 

课程二:我们怎样远离陷阱


 

图片 3.png

课程第二节于7月30日开讲,主题为“我们怎样远离陷阱”。王金凤老师延续第一讲的思路,结合经典心理学实验和情景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不确定因素时,需全面收集信息后再做选择。她强调,做选择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能得到什么,还要考虑到风险,因此同学们需培养风险意识,学会全面思考、综合评估,从而避免盲目决策,远离潜在陷阱。


 

课程三:问题解决成就更好的自己


 

图片 4.jpg

8月6日,心理专家黑远智老师以“问题解决成就更好的自己”为主题,通过动画短片,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人们在压力下往往难以客观看待自身优势,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黑远智老师指出,要想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要学会跳出负面情绪的束缚,理性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法、挖掘可用资源,最终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因此,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是预防拐骗的关键,更是帮助青少年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图片 5.png

“孩子参加课程后完成的作业,把防拐知识和自身感悟结合,且逻辑清晰又富有真情实感。通过此次的活动,孩子们收获很大。”家长看到孩子们认真地在学案上写下所学的心得和体会,对课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之一,它充满活力、梦想和无限可能,但同时也伴随着困惑、挑战和压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是我会的宗旨和使命,作为社会慈善力量,我们要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共同织密儿童安全保护网,为他们撑起一片安心奔跑的天空。

课程结束后,中华儿慈会理事长陈埙吹为完成三次课程学习的同学们颁发了结业证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益加壹平台立场
0
登录
后参与评论 (请友善发言)
0/500
评论区
账号密码登录
未注册用户手机验证登录默认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