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注册

起点,从瑞金算起

瑞金赋能公益
2024-09-04
收藏
分享

起点,从瑞金算起

——献给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

宋一叶

都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都说,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首壮丽史诗,

都说,长征是泱泱华夏的一座巍峨丰碑……

这彪炳千秋、传承万代的长征啊,

起点到底在哪,究竟在何处起程?

风,吹过了九十年,

雨,飘落了九十年。

多少次 我满怀深情,遥想回望,

多少回 我四处拜谒 八方探寻——

于是,我怀揣朝圣的虔诚,

以仰望的目光 循着红军长征的足印,

渴望再见那熟悉而朦胧的身影,

期待再听那遥远而亲切的声音……

伫立“长征第一桥”遗址旁,

我仿佛听到 河畔上,

那棵沧桑斑驳的百年古樟,

与昼夜流淌的绵江河水,似乎都在动情诉说——

当年武阳群众捐木板 搭便桥

为红九军团顺利过河 为长征当先锋 打头阵的佳话!

驻足“长征第一山”的云石山,

我一遍遍抚摸,一字字端详杨尚昆的题词,

仿佛看到 当年毛泽东与张闻天

共同召开“青山会议”,

并肩谋划长征出发大政方针,

为“遵义会议”召开汇聚同一个声音

在“三老惜别”的梅坑村,

我仿佛看到 年近六旬的何叔衡

在为谢觉哉、林伯渠饯行

时而相对无语,时而泪水盈盈,

一件毛衣、一块怀表、一把小钢刀

与一首《别梅坑》的诗行: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足见情深谊长、难舍难分……

时光的指针 仿佛拨回九十年前,

秋风挟裹离情, 细雨浇湿黄昏,

只听 一声声“嘀嘀嗒嗒”的号角

雄壮激越,悠长深情;

在马道口、在岩背、在田心,

我仿佛看到 朱德、周恩来 神色凝重 秋夜点兵,

那《中革军委5号命令》 如奏响黄钟大吕,

似金石掷地有声;

只见 一面面代号为“红章”“红星”“红安”的军旗,

映亮星辰 席卷浓云;

一支支身穿土布灰装的队伍,

迈着铿锵的步履 “向西、向西”出征远行!

在“长征宿营第一夜”的万田麻地村

我仿佛看到 红军将士日夜兼程

为不扰民 在狭小宗祠里,和衣而卧

在昏暗的走廊上 架设电台

在山头小路上 站岗巡逻,盘查行人……

蓦地,不由想起 一代伟人的“雪地讲话”——

那是1935年11月6日 长征从瑞金出发一年后,

在陕西延安市甘泉县象鼻子湾村,在雪花飞舞的土台上,

毛泽东面对300余名红军将士,扳着指头,如数家珍:

长征“从瑞金算起……” 言之凿凿,字字千钧,

不仅第一次阐明 瑞金是长征的起点,

更为后人赓续长征精神 提供了根本遵循……

哦,我领悟,我明白,我懂得,

其实,长征的起点——

就在红军将士亲历亲行的见证中,

就在千秋不朽的史册上,

就在万代传颂的口碑里,

就在鸿篇巨著的经典中……

听,叶永烈的《红色的起点》称云石山:

“万里长征始于此!”

看,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赞:

“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

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

谁说,岁月的风,会慢慢淡化刻骨铭心的记忆?

谁说,时光的雨,会悄悄模糊渐行渐远的跫音?

巍巍的铜钵山啊,虽然无声,却始终在见证,

滔滔的绵江水啊,尽管无语,却一直在发声:

九十年的风,拂不乱长征“从瑞金算起”的真相;

九十年的雨,抹不去红军从瑞金迈步长征的身影……

“出发点在瑞金,转折点在遵义,

会合点在会宁,落脚点在延安……”

党史专家的“四点妙论”,可谓精准高深!

如今,奋进新时代,阔步新长征,

不要忘啊,一代伟人“从瑞金算起”的著名定论,

不能忘啊,“要从瑞金开始追根溯源……”的殷切叮咛,

不敢忘啊,开国老前辈的深情寄语:

“永远值得怀念和敬重的红都瑞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益加壹平台立场
0
登录
后参与评论 (请友善发言)
0/500
评论区
账号密码登录
未注册用户手机验证登录默认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