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编织“救在身边”安全网
心脏骤停、触电、溺水等危急情况在生活中时有发生,而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据《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结合实际需求情况,通过链接急救资源,为社区居民等提供公益急救知识培训,提高社区居民急救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守护社区居民最后一道防线,建设更加健康平安美丽和谐社区。
5月28日,黄埔区平安促进会结合黄埔区第五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救在身边”公益急救培训项目内容,联动大沙北社区居委会,在大沙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普及了外伤四项急救技术、CPR与AED急救技术知识。
本次活动得到了钟爱健康公共救助志愿者服务队的大力支持,安排了钟爱健康公共救助志愿者服务队专职导师,持证资深应急救护师,红十字会公共应急救助技能宣讲教育特邀讲师伦丽华老师进行授课。
外伤四项急救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普及
上午,伦丽华老师结合身边的典型案例,如:被刀插伤、手肘受伤、骨折等常见意外的处理方式。通过专业示范、情景演练、互动讨论等形式,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系统而全面地讲述了外伤四项急救技术的具体内容、急救技巧和实操注意事项。
“老师,如果在户外实在没有干净的辅料、纱布等止血材料怎么办?”“可以问一下周边的女性有没有护垫或者卫生巾,因为这些女性卫生用品是干净的,可以用来止血。”
为了让学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检验学习成果,培训现场还设置了专题理论知识测试环节,学员们认真作答,老师现场评分解答。
实操现场学员一边练习一边积极向老师请教操作要点,如:松紧度的判断、包扎的技巧等。通过测试和实操,有效提高了学员们的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
AED及CPR急救技术普及
下午,老师采用“理论+实操+考核”多形式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享和互动讨论,深入浅出地讲授CPR(心肺复苏)、AED(体外除颤器)使用、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处理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实操练习中,授课老师运用模型现场演示正确的心肺按压方法,包括按压位置、手法、频率和深度,详尽地将动作要领分解到位。
“老师,CPR操作的时候不做人工呼吸可以吗?”“由于不清楚病人的健康情况,实在不想做人工呼吸是可以不做的,所有的急救前提就是要保护好自己。”“老师,吃东西的时候遇到气道异物梗阻到怎么办?”老师详细地为学员讲解并演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与婴幼儿的拍背法。问答环节后,全体学员进行分组实操训练,老师一对一辅导,力争每个动作、姿势和力度都规范标准。
通过本次专题培训,学员通过模拟真实的急救场景,学习了如何正确判断患者状况、进行CPR操作以及使用AED进行电击除颤,为突发意外的病人争取了珍贵的“黄金4分钟”。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相当于每天近1500个人发生猝死,而90%以上都发生在院外,加强院外公共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对此,广州市率先出台了《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并在2024年广州十件民生实事中进一步明确应急救护培训提质扩面要求。接下来黄埔区平安促进会将会把“救在身边”公益急救培训讲座带进更多社区,全力编织“救在身边”安全网。

- 后参与评论 (请友善发言)

- 上一篇:互爱互助“救在身边”
- 下一篇:救助管理站 | 携手送清凉 关心落户安置人员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