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注册

张家口关爱儿童公益团队 蔚县郑家窑小学共渡“六一”儿童节欢乐行

张家口慈善义工联合会
张家口慈善义工联合会 2024-06-07
收藏
分享

       春光已逝,盛夏未到,转眼又到了“六一”儿童节。趁着这明媚和煦的初夏大好天气,我们“张家口关爱儿童公益团队”又一次来到蔚县阳眷镇郑家窑村,来看望坚守山村小学35载的王老师和她现在仅有的两名学生,共同过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郑家窑位于蔚县县城的西北部,距阳眷镇西偏北8 公里处,属黄土丘陵过渡性山区,南靠梁,北临沟,东依坡,地势南高北低,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22年10月,郑家窑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全村辖7个自然村,有920户,人口2560人,党员60人,劳动力人数1260人,村干部7人。其中常住人口515人。

       辽应历年间(公元951~968年)建村,因郑姓曾在此地烧陶瓷,故取村名郑家窑,这里交通不便,水资源贫乏,干旱少雨,但老天爷并没有抛弃这里的人们,当地遍产一种叫“坩子泥”的陶土,其化学成分接近于瓷器的原料――高岭土,是烧制陶器不可缺少的优质材料。再加上当地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于是人们就地取材,将制陶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在最兴盛的时期,郑家窑有数十个窑口,几百人从业,产品种类繁多,并且开发出了郑家窑最具典型意义的产品――黑陶,这也许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吧。

       制陶业曾是郑家窑人主要的生活来源。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陶器的市场需求急剧减少,再加上煤炭价格日益攀升,郑家窑的制陶业已日渐冷落了。现在,这里的窑口早已灰冷烟消,老一辈工匠大都作古,在世的也已是耄耋之年,年轻一代的人为了生活另谋它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理论多少有些残酷,也有些无奈。郑家窑作为陶乡的过往,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只有那些随处可见的陶器碎片和废弃的窑址,还留在人们的视野中…… 

       从阳眷镇到郑家窑途中要经过“五里平”“三里沟” 和“七里坡”,别看这短短的十五里路,这里便有一怪。如今这条路虽已几经修改,但交通仍然不太方便,尤其是“三里沟”,两边是陡峭的崖壁,中间夹着一条七拐八弯的窄道,险要非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经过“七沟八梁”我们进入村子,看到村庄整个由南向北散落在山梁和沟壑中,房屋简陋,大多已无人居住,街上也仅见到少许的老人。郑家窑不仅是《舌尖上的中国3》黑陶取景地,同时也是蔚县最具代表性的制陶基地,许多人家的院墙也是用残次缸砌垒的,当地人们常说“郑家窑,房屋院墙瓦杂盖”,也可以说是废物利用吧。


       从2013年团队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已去12年。这一次回访探望共渡“六一”活动参与的爱心人士来自北京和张家口市区及县区,好多是家长带着孩子,有40多人,路途远的起了个大早,有的还提前一天就近住了一夜。大家都?怀美好,激情奔赴,无私投入到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公益助学、主题社会公益活动,这一次也是专门看望和我们团队早已心心相印的30多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山村教育的王老师,向她带去我们的敬意。和孩子们在这山村小学共渡六一美好欢乐时光,也是我们这些曾经的“大儿童”回味一下久久的记忆儿时此时此景。

       我们提前策划了一下,由孩子们表演几个小节目,以及互动游戏,给王老师献花致辞。

       两名小主持人清新靓丽,落落大方,其中一名是公益团队资助的雨涵,正上六年级,父母均不在了,是位可怜的孩子。孩子们纷纷表演的自己拿手的节目,唱歌、表演唱、舞蹈等,“科目三”表演活泼可爱、富有朝气,又有时代特色,郭同学“延安颂”对美好生活饱含期待和向往,精彩表演赢得在场爱心人士包括村民的热烈掌声。特别提到王同学,父母双亡,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被我们张家口关爱公益团队资助,已读到高二,学习成绩不错,孩子逐步由羞涩胆怯在大家的关爱下成长得阳光活泼,开朗自信许多。她表演了两个节目,和大家互动交流,大家也纷纷给她鼓励加油。

       常莲女士诗朗诵饱含深情,对孩子们寄予深切期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益加壹平台立场
0
登录
后参与评论 (请友善发言)
0/500
评论区
账号密码登录
未注册用户手机验证登录默认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