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气候变化,提升应急能力,多方参与探寻社区应对之路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候相关自然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日益加剧,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社区该如何应对?包头市社会组织与街道及社区领导共同聆听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专家的分享,并展开交流,共同探讨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之下社会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和方法。

本次活动培训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强教授作题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探索》的专题演讲,从提升社会组织专业能力、大力培养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数智赋能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效率、鼓励社区自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用鲜明实例,多角度、全方位深刻阐释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项目高级经理喻东作五社联动推动安全社区项目实践案例分析为抓手,剖析气候变化条件下调整和完善防灾减灾公众参与策略及灾害应对策略。从“防、抗、避、减、救”各个环节全方位梳理、阐述壹基金在适应气候变化的灾害应对方案,希望对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及救灾工作提供指导。开展公众应对自然灾害的风险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众对自然灾害的科学认知、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对气候影响的适应能力。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五社联动要求“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在乡镇(街道)层面要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动员响应体系。“社区为本的防灾减灾,不仅仅指防灾减灾发生在社区,而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组织参与的防灾减灾行动,每个社区居民都是利益相关的参与者。”
气候变化与各行各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应对行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五社联动的背景下,社会组织作为气候适应行动的重要参与方该如何行动?
社会组织在社区层面的行动上已经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和思考,但除了埋头干活,更要“抬头”多参与到政策建议、参与相关气候应对标准制定的工作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改变的发生。参会的社会组织也达成共识,不论是基金会,还是在各个领域工作的社会组织,都需要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中,站在各自的位置参与,发出多元的声音,推动多元相关方的参与,才能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受气候影响群体被看见、得到支持。
社会组织,尤其是在社区一线工作的组织,更加接近公众,工作更接地气,从多个方面来看,都是社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参与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很多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政策的落实需要社会组织在公众层面提升大家的气候意识,通过反复传播和政社合作,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社区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层面已经有很多探索,但具体的实现路径探索仍然有限,九原区社会组织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也希望尝试更多创新的方式,做好社区与社会组织衔接工作,通过五社联动机制,促进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

- 后参与评论 (请友善发言)
